切換導覽
最新消息
計畫執行策略
主冊計畫
第一期計畫
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發展學校特色
提升高教公共性
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國際特色學院/領域
永續地球環境特色領域
目標
方案
執行方式
智慧系統領域
目標
執行策略
第二期計畫
特色領域研究中心
第一期計畫
太空科學與科技研究中心
高能與強場物理研究中心
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
新世代光驅動電池模組研究中心
第二期計畫
執行成果
第一期主冊計畫
成果亮點
107年
108年
109年
110年
111年
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107年
108年
109年
110年
111年
發展學校特色
107年
108年
109年
110年
111年
提升高教公共性
107年
108年
109年
110年
111年
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107年
108年
109年
110年
111年
國際特色學院/領域
永續地球環境特色領域
107年
108年
109年
110年
111年
智慧系統領域
107年
108年
109年
110年
111年
績效指標
107年
部訂量化指標
校訂量化指標
108年
109年
110年
111年
主冊執行成果報告(完整版)
107年主冊執行成果報告(完整版)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一階段(107-108年)主冊(含國際重點學院)成果報告暨第二階段(109-111年)計畫書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109年主冊(含國際重點學院) 成果報告暨110-111年計畫書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一部分主冊(含國際重點學院)110年 成果報告暨111年計畫書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主冊第一期(107-111年)成果報告暨第二期(112-116年)年計畫書
其他佐證資料
重要政策推動事項
107-108年
109年
110年
111年
第二期主冊計畫
教學創新精進
善盡社會責任
產學合作連結
提升高教公共性
國際重點學院/領域
資安專章
成果亮點
112年
113年
114年
其他佐證資料
113年主冊重要政策推動事項
特色領域研究中心
太空科學與科技研究中心
高能與強場物理研究中心
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
新世代光驅動電池模組研究中心
相關辦法/文件
辦法
教育部相關辦法
中央大學相關辦法
表格
專案教師、專案研究人員相關表格
尖端統籌款相關表格
出國報告
經費展期相關表格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管考平臺
本計畫辦公室成員
相關連結
第一期計畫成果專輯
中央大學與挪威南森遙測中心締約 致力海洋遙測與氣候變遷研究
臺灣「希望種子」入庫北極世界種子庫 永續發展重要里程碑
建置世界首座極地棧橋 台灣極地研究中心獲「點將家」千萬捐助
英數兩全與數學男孩的旅程 中大EMI教材與數學科普小說發表會
【教學創新精進】「歷史改變氣象,氣象創造歷史」 中央氣象署呂國臣署長談颱風預警的前世今生
地球科學院11月4日院週會專題演講,特別邀請到中央氣象署呂國臣署長以「颱風預警的前世今生」為題演講。從歷史、科技到防災,全面勾勒臺灣颱風預報的發展脈絡,並探討氣象資料如何與縣市決策、防災應變及地方生活圈緊密結合,提供師生理解颱風預警不只是科學技術問題,更是社會安全與災害應變與預警作業的重要一環。 李明旭院長首先致歡迎詞,並由副院長廖宇慶引言。強調氣候變遷與極端天氣已成全球關注焦點,氣象預報的精準性與時效性直接關係到社會韌性與安全,呂國臣署長具備豐富學經歷背景,自1990年進入中央氣象署至今,已累積超過三十餘年的颱風預報與氣象專業之實務經驗。 呂國臣署長以職涯中的貴人-王時鼎教授的教導和反思開場:「颱風預報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後來知道王教授是在強調「『地形影響』對台灣地區各地的風雨分佈有非常大的關係」,之後並以歷史事件和時間為主軸,回顧臺灣氣象作業體系、颱風警報與氣象預報的發展歷程。 從日治時期台北測候所的建立,到戰後氣象站網絡的陸續建置,呂國臣署長指出:「歷史改變氣象,氣象也創造歷史。」他以1911年B52颱風事件淹水災害促成的預報制度的變革;到1963年葛樂禮颱風,臺灣開始重視防洪工程與水庫建設;更因為2001年納莉颱風的重大淹水災情,積極強化電腦化颱風預作業輔助報系統TAFIS的發展,取代傳統預報工作的紙上作業,讓颱風路徑的預測精準度提升,說明每一場風災都推動氣象預報作業體系的精進與轉型。 呂國臣署長提到,從手繪天氣圖到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誕生,氣象人不斷嘗試讓社會在災害來臨前有更多應變時間。他笑說:「有時雖然面臨批評,但代表大家相信氣象署所提供的預報資訊,有力量能守護生活安全。」 2008年起,他推動的「鄉鎮逐時天氣預報系統」,在赴美研習時,學習格點技術與統計方法,使資料處理與常規預報效率大幅提升。隨著AI技術導入,預報模型的精度與速度皆獲得大幅突破,奠定臺灣精緻化、在地化氣象服務的里程碑,現今氣象署已能針對鄉鎮市區域提供細緻的天氣預報資訊,包括陸上強風與高溫預警等,同時也致力推動在地化氣象服務,使預報更融入在地文化與生活關聯。 學生提問如何提升微氣候預報精度,以及衛星在氣象上的應用前景。呂國臣署長指出,氣象署與太空中心持續合作,透過衛星技術補足全球觀測系統的缺口。他形容這項研究為「定海神針」,是全球觀測網的重要節點。未來預報員結合AI科技與預報經驗能力將愈顯關鍵-預報員每三小時要重新編圖、檢驗數據,在使用科技工具與經驗間找到平衡,使預測趨向精準。 呂國臣署長最後強調:「科學是精準氣象預報的關鍵,與時俱進是氣象人的努力。相信專業直覺做好每一次預測,讓國人安全安心。」大氣系楊舒芝主任也呼應,氣象預報的進展是「二戰後最偉大的發明」,如同一場「寧靜的革命」,默默守護社會穩定與生命安全,讓學生理解現代化精準預報的應用與未來挑戰,期盼師生持續關注颱風防災科學與技術發展。(資料來源:https://ncusec.ncu.edu.tw/news/headlines_content.php?H_ID=4566)
相關新聞
【國際重點學院/領域】首屆「氣候極端與社會韌性國際論壇」 聚焦乾旱、熱害與暖化世界中的人類宜居性
【教學創新精進】中央大學與「三冠」名校芬蘭阿爾托大學合作 培育具全球高度的管理菁英
【國際重點學院/領域】中央大學與泰國 Srinakharinwirot 大學合作 國際合作注入新動能
【國際重點學院/領域】中大與中研院共同舉辦AI國際論壇 聚焦氣候、教育與社會影響力
【太空科學與科技研究中心】地球上空出現罕見「電漿巨洞」!中央大學團隊揭開母親節磁暴的神秘現象
【善盡社會責任】大學永續發展倡議書 中央大學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共同簽署
【國際重點學院/領域】台灣地熱開發潛能評估新突破!中央大學團隊發表板岩滲透率評估新法
【國際重點學院/領域】中央大學躋身2026年QS排名全國前十 亞洲名列108強
【教學創新精進】「歷史改變氣象,氣象創造歷史」 中央氣象署呂國臣署長談颱風預警的前世今生
【國際重點學院/領域】中央大學氫能研究中心揭牌 與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簽署MOU
【善盡社會責任】永續論壇共築淨零願景 中大與市府攜手邁向2050永續未來
【產學合作連結】桃園市T-CERT現地輔導訪視 產官學攜手打造韌性城市
【國際重點學院/領域】綠氫綠氨接軌未來 中央大學打造臺灣航運低碳轉型新引擎
【國際重點學院/領域】中央大學盛大舉辦 第十四屆再生能源與奈米科技國際研討會(JCREN 2025)
【產學合作連結】中央大學閃耀2025創博會 榮獲2金5銀3銅與微星企業特別獎
【國際重點學院/領域】中大與市府攜手打造全台首座碳封存示範場 邁向淨零碳排新里程
【國際重點學院/領域】國立中央大學揭露隱藏半世紀之液晶光學現象
【國際重點學院/領域】「中央大學越南校友會」成立 深化國際連結與情誼
【國際重點學院/領域】中大新型高熵觸媒技術 助氨廢水處理與綠色氫氣生成
【教學創新精進】中央大學「半導體光電科技碩士班」 115學年度起正式招生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交流分享會公告
開南大學於114年12月10日(三)辦理「114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成果展」
臺北醫學大學於114年11月12日至11月14日辦理「114年度高教深耕計畫成果展」
國立臺東大學於114年11月28日至12月4日舉辦「114年度高教教育深耕計畫成果展」
樹德科技大學於114年11月4日至115年1月9日辦理「114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聯合成果展」
國立屏東大學於114年11月18(星期二)至24日舉辦「114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暨XPlorer探索者計畫跨校成果展」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於114年11月15日辦理「114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成果發表」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於114年11月27日(星期四)辦理「2025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成果展示暨記者會」
中山醫學大學於114年11月5日(三)至11日(二)辦理「114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成果發表-創新實踐、跨域融合、永續共榮」成果展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於114年1月15日(三)舉辦「教育雙生.啟動AI賦能」113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成果展
明新學校財團法人明新科技大學於113年12月23日至113年12月27日辦理「113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成果展」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