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育乃教育之核心,亦是國家發展與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本校深耕計畫以培養學生具備新世代關鍵能力為目標。精進專業能力方面,大學部學生修讀程式設計課程比例已達83.21%;制定符合本校體質之「大一閱讀寫作檢測」,學生至今年平均進步幅度15%;全英語課程比例佔開課數由14.57%提升至16.71%,110年畢業生英檢通過率為87%,亦有10位學生以第二外語通過畢業門檻;111年更有客院學生加入數位素養檢測,總通過率達71.6%。培養核心關鍵能力方面,輔導校內教學創新計劃之教師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通過占比由16.13%提升至48.57%;教學創新融入專題實作,電機系女學生組成AI研究團隊,參加PAN 2022國際競賽勇奪冠軍。太空系學生組隊參加iCASE 2022「立方衛星任務設計競賽」榮獲第一名及第三名。積極實踐跨域修讀性別衡平性,開設「人工智慧跨域應用」學分學程,其中女性修讀超過1400人次;輔導跨域學生社群創新與創業競賽校外提案,通過或競賽獲獎達32項,總獎金達257萬,自主學習社群累計達56個,並孵化3個創業團隊。Cloud Infra Lab社群組隊參加111年太空創新無限挑戰競賽,榮獲冠軍;學生跨領域修習人次1111學期較1062學期成長14%。學用創合一方面,學生參加FITI創新創業激勵計畫獲創業潛力獎。大學部實習課程建置率從14%上升至52%,且較深耕前增開共8門具學分實習課程。舉辧296場業師諮詢,近5年畢業流向整體回收率提升11%。提升高教公共性方面107至111學年度間「日間學制學士班一年級經濟不利生」亦曾從7.92%上升至9.62%,說明本校實施招生宣傳和多元入學管道等優惠方案有效增加就讀比例。建置校務研究系統方面,招生專業化計畫連續五期獲最高補助,累計共2,210萬元;串接校務資料倉儲系統,以圖表視覺化方式呈現校務資訊,累積至111已年完成200張圖資。

 

本校地球科學、工程、材料、電腦科學、物理、化學、一般社會科學、臨床醫療、環境生態等九大領域進入ESI全球Top 1%;近10年Nature、Science總篇數全國第4名;2021年Google Scholar Citations全國第4名。跨國合作遍及世界各大洲,111年本校姊妹校達277所,國際合著論文占比達47.1%,U.S. News & World Report 2022全球最佳大學排名全國第五,「國際合作」指標連續八年穩居全國第一。積極鏈結學術與產業創造科研價值,2022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本校榮獲7面金牌、3面銀牌、8面銅牌以及1面最高榮譽鉑金獎,另有鴻海企業特別獎1座,為本屆發明競賽中最大贏家;與德商科思創公司(Covestro)合作,111年於本校成立「全球能量固化創新技術中心」,為該公司全球最重要的研發中心之一,建立國際產學合作新典範

 

為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本校整合學研能量與資源,凝聚環境、教育、文化、經濟共識,跨域合作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本校110年起為因應疫情瞬息萬變,同步遠距會議形式,舉辦亞洲PM2.5工作坊、客家研究聯盟工作坊、台日永續微課程、國際社企專案,並舉辦校內實體、線上同步混成(blended)的社會創新競賽、自主學習展與社企論壇,展現「NCU USR can help」的永續社會影響力。中大USR五年來在東南亞、桃園7個行政區所奠定的社會實踐成果,亦獲得111年行政院教育類國家永續發展獎、2022年亞太永續行動銀獎、臺灣永續行動金獎,與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全國公立大學第三名等獎項之肯定。

 

國際重點學院/領域方面,對接聯合國SDGs,聚焦永續發展特色。永續地球環境特色領域:從環境污染、天然災害防治到永續能/資源發展,鏈結政策,帶動產業技術轉型,減緩地球環境劣化,實踐永續地球理念。延伸關鍵帶測站並深化跨域觀測至跨國極地觀測研究,提供減緩氣候變遷政策之科學基礎,成為首插旗北極地物研究之台灣團隊;持續發展雷達監測研究與應用;輸出氣象降雨預報系統,提升極端氣候預報能力;與法國合作探查海底礦脈資源尋求新興綠色能源;引領企業產業導入ESG,並以環境發展議題導向培育國際專業人才。智慧系統-關懷科技特色領域:面對下世代人口結構及產業型態轉變,串連人工智慧,關注運用科技增進人類福祉。以開發世界第一支FDA認證醫用穿戴式心電圖機,推動市民萬人心房顫動社區篩檢計畫;與英國牛津大學組成「認知神經科學跨國團隊」策略聯盟參與國際學術協定;整合SAP ERP與FESTO,及中華電信建置5G智慧工廠,培育智慧製造關鍵人才;與多所醫院合作預防醫學,首創「慢性病研究中心」;「八德校區智慧健康創新園區」建構新世代智慧醫療系統,帶動地方發展提升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