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球關鍵帶(Earth Critical Zone, ECZ)監測與利用:

        各國政府及頂尖學術機構均積極投入SDGs相關研究,地球關鍵帶為美國NSF主導科際整合的環境研究計畫-Critical Zone Observatory,其研究標的為人類在地表的生活帶,此區域受生物(主要為人類),及固體地球,大氣、地表水與地下水,海洋/河流/湖泊/沼澤等複雜互動過程,導致不同時間尺度的變動,影響了環境變異,以及人類糧食生產與飲水品質;這是實踐SDGs的必要研究。本計畫以大桃園地區作為關鍵帶研究場域(CZO-Taoyuan),其台地特殊地質、水文、環境與人文活動區域,山海環境交界帶,也包含都會與農業交界發展,有利地科、大氣、應用地質、水文、太空與遙測技術等研究領域,整合地球科學各領域以及相關學門,研究關鍵帶演變並發展耦合模式來瞭解關鍵帶如何對氣候性、人為地質的影響作出反應,因此關鍵區規劃結合校內水文、海洋、大氣、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能量等專業,以大漢溪流域、桃園台地、桃園海岸帶為研究區域,從觀測、試驗及模式分析各面向企圖釐清幾個科學與環境關鍵議題,並與人社領域(文院、管院、客院等)合作,跨域師生團隊共同合作,透過文史踏查與科學調查驗證,尋求符合環境倫理、社會正義,及城市應對氣候變遷的永續發展策略。

 

 

 

中大關鍵區試驗基地空間與交互作用示意圖

(二)地球環境監測:

        以整合衛星遙測、雷達監測、大氣監測、近海監測等,且本校地科院具自主開發雷達技術能力,並能針對地球系統中不同的部分,包括高層大氣、低層大氣、海洋、以及固態地球,進行特定的觀測與研究,雷達透過適當設定及佈署,在短時間內即可偵測大區域三維空間的資訊,滿足科研與實務應用,有極高民生運用價值,其即時性、大數據等特性,可釐清並協助解決國家社會發展所面臨的重大開發與環境保護決策,以及防災減災等議題。大氣污染(PM2.5)研究,開發地球環境雷達監測與預警系統,包括致災性強降雨監測與預警系統、劇烈天氣風場監測與預警系統、海況監測與預警系統、大面積區域致災性山崩土石流監測與預警系統、海岸礁體探測系統等;開發新技術,提升測海雷達對洋流/波浪/潮汐觀測品質。

 

 (三)台灣ESG標準制訂/評等與社會價值創造行動提案:

        管院與地科院共致一高互動性的平台,結合校內各學科領域,及校外夥伴合作,以ESG(環境、社會、治理)推動,鏈結永續發展目標與企業ESG不同面向活動的評等研究,建立跨領域的校內與國際夥伴協作研究平台,以促進國內永續環境的執行標準,確保台灣企業與整體經濟、社會與全球環境的永續發展,同時保持全球的競爭力。

 

(四)培育跨域整合之國際性菁英人才:

  • 本校學生國際移動力培植:成立以環境發展議題導向之跨域課程設計之地科院學士班、持續推動產學菁英博士學位學程、日本東京大學SAKURA實習計畫、美國NCAR(大氣海洋總署)實習計畫、美國國家教育基金會PIRE計畫(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Albany分校合作)、台法野外合作計畫、與美、印共同發起之「INSPIRESat-1」立方衛星計畫等、國外頂尖學研機構共同培育博士生(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Aix-Marseille University等)。
  • 培育各國專業人才國際大氣雷達學校(ISAR-NCU)、協助ICL(國際滑坡組織)研發並提供國際山崩土石流組織教材與培訓各國人才、協助越南、印尼培訓山崩土石流預警分析之專業人才、中南美洲衛星遙測人才培訓。

目標            執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