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日期:109年10月12日

文/哲研所

4

哲研所「人文與AI對話論壇」,第一場由中文系特聘教授楊祖漢教授主講。陳志杰攝

 

 

人工智慧的發展將帶來新一波的社會變遷。在哲研所陸敬忠所長、天文所葉永烜院士與資工系楊鎮華教授之倡議與支持下,哲研所本學期舉辦中央大學「人文與AI對話論壇」,第一場由中文系特聘教授、我國新儒家第四代大師級楊祖漢教授主講。

 

楊祖漢直指問題核心,揭示AI從大數據運算並依據事先設定目標進行判斷乃至決策可能導致的人文省思:如設計者乃至資助者之利益導向所設定目標所會導致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楊祖漢指出,道家無所為而為,或哲學所追求無他目的的真善美等,帶出人文意義與價值來補充AI時代更驅於功利目的,可能導致的人類文化危機。其次,在AI廣泛的使用中人的判斷力乃至主體性包含自主性是否會被取代?楊祖漢認為,將引發出人文倫理教化,對於AI時代掌控AI資源者更形重要。

 

中文系劉德明主任亦對AI時代可能產生的問題做出反思,如AI是否會有自我意識進而取代人類,其技術運用是否會擴大社會差距,以及其帶來的新倫理議題等。資工系楊鎮華教授認為,目前AI仍無法取代人類的部分特質,如感知(perception)、感情(emotion)、心理(psychology)、及認知(cognition)。

 

其次,資工系楊鎮華教授指出,AI演算法雖以趨近完美為目標,可是其有先天偏見而且會擴大之,因為AI工程師或其後政治經濟利益者有其本身偏見!所以這類人有無人文及倫理素養便為問題所在,而這有涉及人之本質或人與AI之差異問題。

 

文學院院長林文淇亦對AI時代抱持樂觀態度,認為問題在於使用AI的人。哲學所孫雲平教授則以哲學的角度指出人與AI之差異:人之自我意識、人整體論性的視角、人對於無限性的終極關懷以及人是意義的存在者,這四個向度顯示出人無法被AI取代,也點出了人在AI時代更應重視與省思的方向。

 

最後,哲研所陸敬忠所長以《聖經》創世紀中的人類起源神話作為結語,上帝按其形象造人,人卻在企圖將自己造成神時墮落;當人按其形象造AI,而AI是否也正在成為人的過程中墮落呢?進一步提供與會者AI時代的人文省思。

5

「人文與AI對話論壇」,由哲研所所長陸敬忠主持。陳志杰攝

6

哲研所「人文與AI對話論壇」合影,第一排左至右: 陸敬忠所長、楊鎮華教授、葉永烜院士、楊祖漢教授、孫雲平教授、劉德明主任。陳志杰攝

資料來源:https://www.ncu.edu.tw/campus/article/2473


 

太空所博士班段儀同學 (左二) 榮獲第五屆大學太空工程聯盟 (UNISEC) 衛星任務構想競賽冠軍。照片UNISEC提供

太空所博士班段儀同學 (左二) 榮獲第五屆大學太空工程聯盟 (UNISEC) 衛星任務構想競賽冠軍。照片UNISEC提供

 

       本校太空所博士生段儀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 William Evonovsky、印度太空科學科技學院 Kaustubh Anand Kandi 所組成的三人國際團隊,參加第五屆大學太空工程聯盟(UNISEC)衛星任務構想競賽(University Space Engineering Consortium 5th Mission Idea Contest), 榮獲第一名殊榮。

       這是本團隊在參加去年舉行的預賽(Pre5th Mission Idea Contest)後連續第二次獲得第一名的榮譽。本團隊提出來的構想是中大太空所、太空科學與科技中心與國際友校透過國際研究教學衛星計畫聯盟 (International Satellite Program in Research and Education,簡稱INSPIRE) 正在執行的小型衛星開發計畫,結合我國福衛五號、IDEASSat/INSPIRESat-2(立方衛星飛鼠號)、及跨國合作的 INSPIRESat-1衛星研究電離層太空天氣對無線通訊、衛星導航的影響。

       段儀表示,很榮幸代表本團隊出賽,這次透過完整地報告過整個任務的每一部份,更全面地了解衛星任務的科學分析需求與各工程測試的細節,在評審提問時,雖然事前有充分的準備,但當下還是衍伸出更多的思考,例如:未來這項衛星計畫除了教育意義之外,是否可能存在經濟價值?電漿不規則體對於電離層影響究竟有多深遠,三顆衛星是否真的足以充分了解分析等。

       本次任務構想由三間學校的學生團隊合力開發,針對衛星任務與系統進行評估、設計,並正在進行組裝、整合測試中。INSPIRESat-1 預計2019年底由印度發射,飛鼠號也預計於 2020 年中發射。

       中大的師生透過INSPIRE聯盟建立「太空科學與科技中心」,成為全國第一間全像的大學太空中心,也協助太空所轉型為教育部已核准的太空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提供太空科學與航太工程的實作機會。

段儀代表 INSPIRE 台美印跨國團隊,於任務構想競賽介紹太空天氣衛星星系構想。照片UNISEC提供

段儀代表 INSPIRE 台美印跨國團隊,於任務構想競賽介紹太空天氣衛星星系構想。照片UNISEC提供

本次競賽有12個來自世界各國的團隊參加。照片UNISEC提供
本次競賽有12個來自世界各國的團隊參加。照片UNISEC提供

資料來源:https://www.ncu.edu.tw/campus/article/2216


 

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教育部自95年起持續推動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推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及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以提供學生更優質之高等教育。隨著計畫即將於106年結束,為規劃新一期的高教發展計畫,教育部除參與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推動之7場「高等教育改革論壇」,亦與大專校院進行多次座談會,會中各界針對高等教育面臨之「教學現場的翻轉」、「產業創新的需求」、「國際化的挑戰」、「公共化的訴求」、「在地連結的期待」、「大學同質化的隱憂」等重大問題提出建議,促使教育部重新思考高教發展與資源分配,並規劃「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草案),以引導大學更積極關注教學現場之改變,落實提升教學品質工作,使學生教師受益。
  
國家的未來繫於高品質之人才,因此國家教育權應回歸至國民學習權,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草案)一改過去兩極化之競爭性經費分配模式,以不低於「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推動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及「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等3項計畫經費之規模,全面性關照各大學,同時考量大學規模及發展定位,提供所有大學合理經費,提升教學品質及發展特色,確保學生平等的受教權益。
  
因此,「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草案)以「連結在地、接軌國際及迎向未來」為主軸,由各大學提出一個整體的發展計畫,積極提升教學品質及落實教學創新,鼓勵教師投入教學方法及內容之改革,重視學生學習成效,另有鑑於過去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因過多績效指標衍生出大學同質化發展之現象,未來也將提供大學更多元發展之空間,並在兼顧品質及特色之基礎上,引導大學增加弱勢學生就學機會,建立完善弱勢學生學習輔導機制以有效促進社會流動,同時配合大學評鑑方式之調整,責成大學主動公開各類辦學資訊。為回應社會需求,並將鼓勵教師參與區域議題與發展需求,於課程、教學、學習及體制面,促成師生社會實踐,成為推動區域創新之樞紐,透過校務拓展及社會參與,提升知識影響力與價值創新。除此之外,為使各大學具優勢發展條件之研究中心扮演帶領國家產業發展角色,教育部亦將編列經費協助各大學依本身教學、研發能量及發展重點,配合國內外重要議題,結合相關部會資源,回應社會及產業需求,提出研究中心計畫,使各大學研發能量得以延續發展,並在國際上發光發熱。
  
最後,為建立有品質之審查作業,教育部將改變過去書面及簡報會議之審查方式,建立教育部、學校及審查委員之三方溝通對話機制,全程協助學校規劃與執行各項工作,透過觀察與歷程諮詢之機制,強化受補助學校跨校交流之經驗,使經費落實於教學現場,有效提升教學品質。
  
綜上,國內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嚴峻,尤其是鄰近國家紛紛透過法令鬆綁、多元價值與協同合作等模式協助大學落實自主及創新發展,對內致力於提升教研品質,對外積極向國際競逐人才。未來教育部也將持續與社會各界進行深度討論與說明,了解各界的建議期待並即時因應調整,讓高等教育未來發展圖像更臻完善。

      

       教育部2月13日最新公布的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審查結果,中央大學獲得4.1億多經費,在全國名列第五;其中在特色領域研究中心當中,有四個中心通過;另有三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通過。

media photo中央大學教研俱優,是一所深具人文關懷的世界一流大學。秘書室檔案照片

       通過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案包括:太空科學與科技研究中心、高能與強場物理研究中心、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中心和新世代光驅動電池模組研究中心。通過的USR計畫包括:「桃海三生:形塑桃園海岸環境與人文發展永續共生」深耕型計畫、「部落書香學堂:復興區泰雅閱讀增能計畫」萌芽型計畫、和「雙連陂社區文化保存與提升居民健康」種子型計畫。 

       令人遺憾的是,高教深耕計畫強調打「國際盃」,但Global Taiwan全校型大學僅選定台大、清大、交大和成大四校。其實中央大學在「國際合作」方面有非常突出的表現,根據2018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全球最佳大學」排名,中大在「國際合作」指標名列全球第23名,居全國第一,遙遙領先其他學校。

       中大在各領域國際參與程度高,天文、物理、生醫及環境永續領域成果卓著,部分教師更擔任該國際合作領域主要召集人,國際影響力大。近6年中大研究成果登上《Nature》與《Science》等頂尖期刊計有21篇。與中大共同合作發表論文的國家高達95國,其中歐美國家合作比例達50%。中大運用綿密的國際合作網絡及豐沛學研能量,積極扮演解決全球性關鍵議題之重要角色,肩負世界公民之責任。

       根據《Cheer》雜誌「2017研究所大趨勢」,有關大學國際化研究競爭力調查,中央大學「總體國際合作實力」位居全國第四,僅次於台、清、成三校;另依《遠見》2018年「國內各大學新南向學術成績單」,中央大學名列前茅,在工程類別跨國合作全國第一,顯示中大國際合作成果深獲肯定。

       中央大學於1962年在臺復校,為國內少數走過一世紀之高等教育學府,長期累積學術能量,奠定優勢並形成特色,亦係全臺最早提出「永續發展」作為教學和發展總目標的學校。近年來在人文領域發展上亦不遺餘力:儒學研究及崑曲推動有成,皆為國家珍貴文化資產。在全體教職員生共同努力下,已奠定卓越堅實的基礎,積極朝「深具人文關懷之世界一流大學」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