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創新精進、產學合作連結面向
【達成目標情形】
113年高教深耕計畫,學生多項能力的提升並取得顯著成效。首先,根據UCAN檢測結果,學生在「資訊科技應用」和「溝通表達」的分數分別從3.78提升至4.00和3.82,顯示能力增強。此外,參與數位科技微學程的學生達1,319人,達成率高達95.44%。另外,66.23%的學士班學生完成STEAM課程學門,修讀人文關懷課程的比例提升至77.12%,相較於前一年成長7.25%。這些數據顯示在資訊、STEAM及人文教育的推動上成效顯著,已建立跨領域學習基礎,並在113年共設404門課程,較去年增長18.08%。
在跨領域學習方面,學士班學生的跨領域能力,透過模組化課程及跨領域學程設計,整合學科與應用能力。113年有53.82%的學士班學生修讀跨領域課程,相較去年成長25.6%。此外,12位教師參與跨領域合作開設12門課,並開設體驗、實作及個案研討導向的通識課程46門,達成率達100%。
在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上,深耕計畫重視學生持續學習的動機及方法。根據UCAN檢測,學生在「持續學習」分數微幅增長至3.83分。113年度新增了157門自主學習課程,參與社群人數達457人,增長率為15.1%。教師以問題導向及專題導向教學方法開設841門課程,較去年增長12.9%,並開設媒體識讀與資訊判讀等課程,相關通識課程成長30.8%。這些措施幫助學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升面對快速變動知識的適應力。
國際移動能力培育,設立英語授課(EMI)課程與相關支援系統。英語能力的強化目標,設立2024年和2030年達成至少25%及50%的大二學生英檢B2標準目標。推動EMI課程結構設計、教師培訓及學生支援措施,使學生在國際場域中更具競爭力,促使其在全球化的學習及工作環境中有效表現。
在問題解決能力方面,根據UCAN檢測結果,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分數由3.89提升至3.99,顯示成長顯著。多個學院參加並取得ICCAD、ACM Student Research Competition等比賽佳績,並在國內外學術競賽中屢獲殊榮,鼓勵學生應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在產學合作與學術研究中精進解難能力。
總結來說,113年度高教深耕計畫在資訊科技、人文關懷、跨領域、自主學習、國際移動、問題解決等方面展現顯著成效。透過系統化的課程設計、多元學習機會及支持措施,計畫有效增強學生的多元能力,使其在知識、技能及適應力上更具競爭力,有助於應對未來學習挑戰與就業需求,提升教育質量,體現學校在高等教育改革與創新中的努力,並將繼續以務實且創新的策略推動學生多元發展。
【執行成果亮點】
- 本校高教深耕計畫顯著提升學生四大核心素養。根據學生學習成效問卷的結果,112年畢業生在大一與大四期間,四大核心素養(專業能力、關鍵能力、學用創合一、人文美學)的發展呈現顯著正向變化,特別是在專業能力、關鍵能力與學用創合一素養方面的提升尤為明顯。這顯示,本校的高教深耕計畫透過創新課程設計與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有效促進了學生在知識應用、問題解決及職業準備等方面的全方位成長,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未來挑戰。
- 陽翼攜手SpaceBD登月計畫,培育未來太空探索人才。透過陽翼先進科技引介,共同與日本SpaceBD太空服務公司合作研發「深太空輻射探測儀」,並參與日本民間登月計畫ispace的HAKUTO-R Mission 2。此探測儀將隨著登月任務發射,肩負深太空輻射監測的科研任務。該合作專案推動兩國在太空技術研發上的跨國協作,致力於培養新一代太空人才的實作與問題解決能力。透過參與真實的太空探索任務,學生和青年科學家能更深入理解太空技術挑戰,並激發創新動力。
- 擴展校企實習機會,增設彈性學分助學生銜接職場。學校增設彈性實習選修學分課程,擴展至20個學系,並首次舉辦企業實習媒合會,邀請40家合作企業蒞校,提供超過100個實習職缺,為學生創造豐富的實習機會。參與「北臺企業專才媒合平台計畫」,積極協助學生爭取企業校外實習機會。透過多元管道和企業連結,強化學生職場技能與經驗累積,提升就業競爭力。
- 榮獲半導體設計獎、資安競賽三連冠及氣象學會多項殊榮。學生於2024年參與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發表會,獲得特優設計獎及優等設計獎;同時參加科技部主辦的「尋找資安女婕思競賽」,連續三年蟬聯大專院校組冠軍並獲多項獎項,並受到總統接見。此外,學生在2024年中華民國氣象學會研究生成果海報發表競賽中,榮獲特優獎、優等獎及最佳人氣獎。
- 以「智慧賦能 永續領航」為主題。113年本校召集校內特色專利共同參與2024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並於發明競賽中榮獲4金、3銀、5銅,卓越科研備受各界肯定。為擴大區域性產學能量,本校除與台塑石化、台達電、中油、台電、鴻海等多家企業產學合作外,積極與在地學研單位如中華電信研究院等保持密切聯繫;同時,與他校組成之科研產業化平台,今年更擴大至與新北地區的大學合作,共同辦理AI、綠色永續等專利技術媒合會,攜手各校所長致力推動專利與技術落地運用,將學研能量轉化為造福社會的力量。
- 共育新創加值人才。113年持續培育種子教師,協助成立3家衍生企業,並開啟新創交流空間建置工程。今年透過桃園市政府號召,除共計有238組團隊熱烈響應2024新創千里馬創業競賽,亦擴大辦理桃園青創博覽會,廣邀全國百組新創團隊探索新商機並拓展產業視野。
提升高教公共性面向
113年學雜費減免556人次;弱勢學生助學金377人,相較112年成長51% 。落實弱勢學生招生策略及高中宣導,提升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入學比率,105學年度首辦大學特殊選才入學管道,107學年度起錄取不同教育資歷學生,讓具特殊才能或不同教育資歷的學生,有機會到中大就讀,使大學選才更多元化,招生名額原先提供11個名額,近年來逐年擴增,114學年度增加至22個招生名額。透過多元學習輔導機制,強化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之輔導品質,線上線下積極宣傳加強每學期招開助學方案說明會,每項獎助學的承辦單位共同說明,並提供學生發問,主動了解學生問題與申請困難,在各單位努力推動下,從112年補助358人次至113年補助390人次,增加比率為8.9%,擴大助學成效與能量。
善盡社會責任面向
中大USR在113年結合甫揭牌成立「永續與綠能科技研究學院」之專業教研,持續銜接產業端、社區端,共同推展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之公民對話與綠生活方案,藉由大學專業協力桃園市政府、區公所、里辦公室落實階層性的淨零減碳之永續行動。此外,延續近年本校在氣候調適、碳封存、地熱能源之探究行動,113年5月本校極地研究中心協力農業部國家作物種原中心、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臺灣排灣族代表前往位於北極挪威,把總計170種珍貴小米種原送入該地的世界種子庫:斯瓦爾巴(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完成臺灣參與國際農業永續與維繫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里程碑,同時開啟全球因應氣候變遷、推進物種永續的極地科學合作新頁。
國際化行政支持系統面向
為達成「完善行政支持系統,形塑國際友善校園之目標」,對境外學生方面,陸續完成多語網頁之建置、開設多元華語課程,113年參與人次較112年成長28倍,參與一對一課輔計畫之學生中半數獲得該科學分,以及生活文化適應力機制之優化。境外教研人員方面,完成軟硬體設施雙語化,及優先住宿方案計畫,提升在臺生活適應力。行政人員方面,連續兩年辦理英文能力提升講座,113年持證人數較112年增加7.2%。
國際重點學院/領域面向
- 永續地球關鍵科研
永續地球團隊成立極地研究中心推動「台灣珍貴小米種子入庫北極追求永續」,與挪威南森遙測中心締約,致力海洋遙測與氣候變遷研究,與北海道大學北極域研究中心締約,致力促進未來雙方的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藉由海外實習/移地研究,跨國共同培育博士生及全球災防、氣候變遷專業人才。選拔學生參與2024 INSPIRE小型人造衛星研發實習計畫,前往科羅拉多州立波爾德分校實習,針對 COSPAR-1國際合作衛星任務進行任務構想及系統定義。與日本民間太空公司SpaceBD合作,首次展開國際登月計畫,鏈結國內與國際太空產業。
- 永續淨零排放與綠色智慧製造
永續淨零團隊與日本廣島大學、東京農工大學合作開發具市場潛力的關鍵學理、核心技術與專利。與環球晶圓、台灣晶技等PCB和晶圓製造廠合作,開發智能化低耗能綠色製程技術;與連翔綠能科技合作研發低成本、可回收之高端電池材料,透過製程優化量化開發之產品打入國際市場。積極推廣CO₂轉化技術,推動循環經濟的技術應用與綠色製程技術。儲氫方面,與澳洲、新加坡學校合作,研究淨零碳排及再生能源系統電網,使用高熵合金作為氫儲存材料之應用,以放在電網中。促成UNSW學生來台進行研究與交流。除此之外,亦有越南、馬來西亞之學生來訪交換,在人才培育大大提升了國際化之程度。
- 高能效電子與人工智慧驅動之永續科技
團隊與Qualcomm Inc. (高通)已有長期合作計畫。並透過軟體無線電 (SDR) 技術開發無線通訊教學課程與從事多項有關雷達、低軌衛星、毫米波通訊等產學合作計畫,積極佈局B5G/6G等相關技術的研究。並積極與能源公司產業鏈結,共同針對電源產品開發能源管理提出解決方案。在關懷科技部分,與美國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合作,共同研發應用於軍事應用的抗壓力認知訓練、抗動暈認知訓練以及基於虛擬人的心理健康評估等技術。與美國Purdue University 合作,針對精准運動科學的心理和認知,共同研發多模態感測以及AI評估系統。
- 永續健康及智慧醫療
與國際健康照護成效測量聯盟(ICHOM)和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及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工系、耶魯大學醫學院心臟科與醫工系合作,推動「心衰病人精準照護平台」以促進精準健康之研究。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探索外泌體與阿茲罕默症的發生,與法國農業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合作提升水稻耐高溫之能力並減少高溫對產量、品質及生長之傷害。與美國普渡大學合作精準運動科學;受邀擔任國際學術期刊Progess in Brain Resrarch主編。與美國Tiny Blue Dot基金會補助執行非線性腦波分析及非侵入性大腦刺激技術相關研究,為亞洲第一件通過案。113年獲得教育部計畫,舉辦新南向國際研討會,邀請印尼、越南及尼泊爾等新南向國家頂尖學者,建立專業領域跨國網絡。智慧醫療團隊以單導極心電圖結合AI辨識模型,與桃市衛生局及慈濟基金會合作,導入社區篩檢。推動人工智慧教育推廣及生醫科學講座教學服務,與桃園市在地國中小合作,及推廣認知神經科學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