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創新精進、產學合作連結面向

【達成目標情形】

112年高教深耕計畫學校積極提升學生的資訊科技應用人文關懷能力。UCAN共通職能測評數據顯示,「資訊科技應用」能力從3.78分提升至4.00分,「溝通表達」從3.76分提高到3.96分。參與數位科技微學程的學生數達1,382人,相較111年成長12%。完成STEAM領域課程的學士班學生數量達5,147人,占學士班99.78%,達成率97%。修畢人文關懷課程的學生則有4,459人,相較111年增加4.27%,占學士班總人數的71%。這些數據表明,學校透過課程設計與學習支持,成功在資訊科技與人文素養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跨領域學習的培育亦取得顯著成效。112年學士班完成跨領域課程的學生人數為1,675人,占學士班26.54%,參與跨域學程的學生數達293人,達成率83%。11位教師參與跨領域合作教學,開設12門跨領域課程,達成率達100%。模組化課程的提供亦有所增長,共開設615門,占全校課程28.56%,比111年成長0.27%。學校透過教師合作與多元課程設計,培養學生跨學科學習能力,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也是本計畫的重要目標之一。UCAN「持續學習」測評結果從前測3.83分稍降至後測3.81分。參與自主學習課程的學生人數達到270門,比111年增加4.4%,創意社群參與人數達397人,成長6.72%。學校共開設745門導入問題導向或專題導向的課程,比111年增長7%。62位教師參與自主學習導向教材發展,較111年成長48%。這些數據反映了學校對自主學習的積極推動,並提供更多資源與支持。

在國際移動能力方面,雙語教學推動資源中心共舉辦了48場工作坊,累計參加人次1,135。EMI(英語授課)課程數量逐步增加,學校設立了針對學生英語能力提升的目標,計畫於2024年達到25%的大二學生英檢B2以上,並於2030年提升至50%。這些努力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也增強了學生參與國際交流的意願與能力。

產學合作連結方面,UCAN「問題解決」評測結果,在前測與後測中均為3.87分,顯示該項能力的發展平穩。112年參與實習的學生有90人,達成率83.33%,並有多個學院學生在2023年競賽中獲獎。學校透過實習與專業競賽等多樣化實踐機會,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訓練場域,並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專業技能。

總結來說,112年高教深耕計畫在多個面向上展現出顯著成效,通過教學創新、自主學習、跨領域課程及國際移動力的提升,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專業能力,也加強了其在人文素養、跨領域合作、問題解決能力及全球競爭力等方面的素養,並積極推動對弱勢學生的支持。

【執行成果亮點】

  1. 教學創新與實踐研究持續增長,參與度大幅提升。112年教學創新計劃申請43件,通過率達93.02%,申請數較前年增長79.17%。113年共申請47件,相較112年增長57%。顯示學校對教學創新和實踐研究的投入持續加深,提升了教師的參與度,也進一步促進了教育質量的提升。
  2. 智慧科技與製造具全球競爭力:例如:研究生參與「2023年先進機器人與智慧系統國際會議」(Advanced Robotic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ARIS)中獲得最佳論文獎;參與迅得機械「2023智慧製造科技論文競賽」中獲得金質獎,展現其在智慧製造領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學生參與2023年積體電路電腦輔助設計軟體製作競賽(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 ICCAD)國際賽事中,榮獲第一名,突顯其在半導體與電子設計領域的全球競爭力。
  3. 培育健康與生醫人才成果卓越:本校認知智慧與精準健康照護研究中心帶領學生團隊參與2023 Garmin Health國際競賽,在運動健康領域中榮獲亞洲第一,展現出其在健康科技的領先地位。此外,團隊在「2023全國醫工日創新醫材競賽」中獲得第一名,證明其在醫療器材創新上的實力。團隊同時在「2023第二屆車庫精神產業之星創業競賽」中獲得佳作,並與台中榮民總醫院合作,參與中國醫藥大學的醫學與醫材轉譯加值人才培訓計畫,推動生醫產業的發展與應用。
  4. 發展環境永續與跨領域創新:於「2023全國地球系統科學專題研究大賽」和「2023大氣科學研究生研討會」中,學生獲得全國最高獲獎率及特優獎,並在「2023天氣黑客松競賽」中大獲全勝。此外,學校在「2023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中榮獲兩面金牌,並在智慧製造與能源創新競賽中表現卓越,包括智慧機器人組銀獎、亞洲學生鋼橋競賽佳績及綠能創意競賽銀牌,全面展現學生在環境永續、跨領域合作與問題解決上的能力。
  5. 積極鏈結學術與產業,創新科研價值:2023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本校榮獲3金、3銀、5銅以及2座企業特別獎,獲獎數位居大專校院之冠,連續2年蟬聯大專校院第一;且本校長期與產業保持密切合作,112年攜手穩懋半導體設立聯合研發中心,並共設半導體學程;同年,本校整合地科、資電、工程及管理之跨域能量,並與環興科技、台塑企業、景碩科技等8大企業合創「永續與綠能科技研究學院」,攜手產業共尋永續解決方案,培養產業所需高階人才。
  6. 強化新創衍生力道:前期推行「人才促新創」及「校園挺新創」二階段,112年培育5位種子教師,將習得新知融入課堂,培育多組團隊,並協助成立4家衍生企業。此外,辦理新創工作坊、新創千里馬創業競賽、桃園新創日強化校園新創風氣。

1

2

3

4

 

提升高教公共性面向

本校從107年度加入高教深耕就學協助機制,前期107~108年度基礎建置時期建立相關機制、規章與制度,統整校內相關單位資源,109~113年度起逐年修正輔導機制整合跨處室資源,增加各領域輔導單位、資源和活動,疫情期間為便利學生輔導學習,也增設線上輔導活動、線上就業博覽會,不斷滾動修正輔導機制,112年疫情解封,輔導活動場次和參與人次也大幅提升,協助經濟不利學生學習輔導人次相較111年增加94%。

5 1

善盡社會責任面向

  中大USR在112年致力發展本校在石滬生態維繫、客家文化研究、極地氣候研究之跨國專業社群,並配合客家委員會在桃園舉辦的「世界客家博覽會」,先後主辦石滬保存維護國際研討會、世界客家研究大會,以建構環境永續、文化創新之跨國專業量能。此外,奠基於本校長期的氣候變遷研究基礎,為持續獲取國際極地研究的第一手資料,112年於校內創立「台灣碳封存及地熱研究中心」,持續推展本校在碳封存、地熱能源等負碳技術與綠色能源的區域性場址研究與社會轉型的公民對話。

6

國際重點學院/領域面向

  • 永續地球關鍵科研

極地研究計畫吸引超過15名師生參與,並甄選高中地科老師參與,透過與新奧勒松全球研究站的交流,提升台灣在極地科學的國際影響力。9月成立「台灣極地研究中心」,聯手國家海洋研究院及波蘭哥白尼大學,聚焦極區暖化與永續科學,並透過建立自主觀測站,從資料接收者轉變為資料提供者,期望在全球氣候變遷議題上發揮影響力。此外,與氣象局及桃園市政府合作建置海象監測網,預計明年完工後啟動即時預警技術,支持海岸管理政策與海洋教育推廣;同時推展跨國空污偵測IoT,與多國合作建置AIoT系統並培訓專才。成立「碳封存及地熱研究中心」,整合校內外資源,執行碳封存與地熱研究,為國家及企業提供場址調查、試驗與風險評估,推動低碳與再生能源發展。

7

8

9

  • 永續淨零排放與綠色智慧製造

永續淨零團隊透過與日本九州大學及國立材料科學研究所,清大、工研院、中油等機構,交流先端電池材料與儲能電池技術;與波蘭Gdansk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等頂尖學府,共同開發質子傳輸型陶瓷電化學電池(P-SOEC);與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BMBF)進行氫能領域研究合作。

10

11

  • 高能效電子與人工智慧驅動之永續科技

團隊受邀外交部駐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技術團於2023年「再生能源發展策略諮詢」研討會,分享互聯微電網能源管理及調度技術,並與當地電力公司經理與技術同仁研討當地電網系統所面臨之挑戰。本校為強化互聯微電網運轉強健性與可靠度,提供電力系統更具靈活性即時電力服務與可調度資源之技術,團隊就智慧型互聯微電網在分散式發電、儲能、能源調節與電力品質維護等技術方面,藉由多層次控制機制,整合以下核心項目,確保能源有效應用、改善負載管理、強化系統、與提升電力品質等目標。

12

  • 永續健康及智慧醫療

智慧醫療團隊與美國哈佛醫學院合作,智慧醫療團隊-功能性數位孿生心臟造影技術,世界第一個虛擬缺血心臟造影技術,著手TFDA及FDA取證,並建立心衰病人精準照護平台。並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探索外泌體與阿茲罕默症的發生;長期暴露PM-大腸癌細胞研究,尋找與癌症轉移、惡化或復發等相關重要基因,建構PM2.5促進大腸癌惡化的主要危害路徑;以果蠅大腸癌模式進行潛力藥物測試及遺傳背景篩選,建立目標藥物適性遺傳背景;兒童神經母細胞瘤新穎治療策略之開發,有效促進神經母細胞瘤之細胞凋亡;在社會責任方面以單導極心電圖結合AI辨識模型,與慈濟基金會合作,導入社區篩檢;與市府合作遠距心房顫動在地系統,為世界首創服務機制。推動人工智慧教育推廣及生醫科學講座教學服務,與桃園市在地國中小合作。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