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News
Project Achievements
NCU
NCU NEWSLETTER
【國際重點學院/領域】中大「環境監測技術聯合中心」 守望西太平洋空氣品質
當淨零碳排成為各國目標,環境監測技術成為熱門議題。當年一手催生環保署「鹿林山空氣品質背景測站」,並在中央大學成立「環境監測技術聯合中心」的大氣系林能暉教授指出,鹿林山測站的寶貴資料,加上中央大學堅實的科學團隊,使得中大成為國際間信賴的夥伴,今年有望協助NASA/AERONET(太陽光度計全球監測網)於中大成立亞太校驗中心,並於鹿林山測站設置國際校驗平台。 回首「鹿林山空氣品質背景測站」蓽路藍屢的建置過程,林能暉說,可追溯到1998年劉兆漢校長提送教育部大學追求卓越計畫時期,當年已將「環境永續」議題規劃進入,後適逢環保署要擴充與更新全國空氣品質監測網,在環保署、國科會和中央大學的努力下,2006年4月13日鹿林山測站正式開幕運作,迄今已16年。 鹿林山測站位於海拔2862公尺玉山國家公園內,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能採集到中緯度自由大氣中全球代表性的溫室氣體濃度,反映東亞及西太平洋交界的大氣成分變化;加上其設計和操作流程,皆遵循世界氣象組織和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標準,具「守望西太平洋空氣品質」的國際重要性地位。 大氣系王聖翔教授解釋,所謂的「背景測站」,指的是在沒有人為污染的地方,透過監測自由大氣,以及周邊境外移入的污染物,而長時間資料可以解析出全球或區域大氣背景濃度變化趨勢與境外移入的影響。鹿林山測站的設置水準,可媲美夏威夷的冒納羅亞觀測站(MLO, Mauna Loa)、瑞士少女峰測站和中國瓦里關等世界知名高山測站。 林能暉教授也順勢推舟於2016在中央大學設置「環境監測技術聯合中心」,協助臺美環保合作專案「國際環境夥伴計畫(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artnership, IEP)」之推動,以建置「亞太地區汞監測網(Asia-Pacific Mercury Monitoring Network, APMMN)」為基礎,拓展包含酸沉降、微量氣體、氣膠、遙測等監測技術,強化國際合作與共同監測機制。 許桂榮教授所帶領的亞太地區汞監測網(Asia-Pacific Mercury Monitoring Network, APMMN),涵蓋十多個國家,探討區域大氣汞排放、長程傳輸等機制。汞是全球性污染物,經由大氣長程傳輸到達全球各地,再經由食物鏈傳遞,危害人體健康。全球人為排放量有一半是由亞洲所造成,因此在鹿林山測站所獲得的亞太地區汞監測資料更顯彌足珍貴。 「時間越久,價值越大!」林能暉語重心長表示,鹿林測站能一步一腳印走到今日的成果誠屬不易,背後是許多人看不見的辛苦與努力,有賴科學團隊的堅強實力,才得以培養出國際間的信賴關係,在區域扮演領頭羊的角色,發揮區域影響力,讓台灣在環境監測上持續發光發熱!(資料來源:https://www.ncu.edu.tw/tw/news/show.php?num=2355&page=1)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